话本小说网 > 历史军事小说 > 忆捷录
本书标签: 历史军事 

刘墉

忆捷录

刘墉(1720年8月19日~1805年1月24日),字崇如,号石庵,又号香岩、日观峰道人、石庵山人、天香室道人、青原等。山东青州府诸城人,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、书法家和诗人。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。

乾隆十六年(1751年)中进士,先后历任安徽学政、江苏学政、太原知府、冀宁道台、江宁知府、江西盐驿道、陕西按察使、内阁学士、湖南巡抚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初调入京师后,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、工部兼吏部尚书、吏部兼兵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,以及尚书房总师傅、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。官至吏部尚书、体仁阁大学士、太子太保[2]。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,深得百姓信赖,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“少时知江宁府,颇以清介持躬,名播海内,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,至以包孝肃比之”,朝鲜使臣称赞。以奉公守法、清正廉洁闻名于世。

刘墉的书法与翁方纲、成亲王永瑆、铁保齐名,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法家。刘墉擅长于草书,书法用墨饱满,墨浓字肥,浑厚端庄,雄厚劲遒,时人有“浓墨宰相,淡墨探花”之美誉。其诗的体裁和内容都很广泛,语言朴实清新,颇有可读性。著有《石庵诗集》。

嘉庆九年十二月(1805年1月),刘墉去世,时年八十五岁,追赠太子太保,谥号文清。

本名刘墉

别名刘公、刘文清

字崇如

号石庵

所处时代清朝

民族族群汉族

出生地山东诸城

出生日期1720年8月19日

逝世日期1805年1月24日

主要作品《石庵诗集》

主要成就清代帖学大家,有“浓墨宰相”之称

官职吏部尚书、体仁阁大学士、太子少保

追赠太子太保

谥号文清

《清史稿》:“墉工书,有名于时。"

《湖南通志》:“(刘墉)政简刑清,吏民畏服。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,民以为便”。

《诸城县志》:“(刘墉)砥砺风节,正身率属,自为学政知府时,即谢绝馈贿,一介不取,遇事敢为,无所顾忌,所至官吏望风畏之。”

萧一山:“以刘石庵墉、王惺园杰之纯谨,洪亮吉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,刚愎自用指王,余可知矣。嘉庆初年,刘以名相之子,继正揆席,王以先朝殊眷,恩宠有加,足与二人鼎立者,朱珪而已。"

张维屏:“刘文清书,初从赵松雪入,中年后乃自成一家,貌丰骨劲,味厚深藏,不受古人宠拢,超然独出。”

留有《石庵诗集》(书法作品)

刘墉出身名门相府,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。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,位极人臣,深得乾隆皇帝倚重,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。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,宦海沉浮,几经起落,官至体仁阁大学士,总体而言清正廉洁,享有清名,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,成为乾隆、嘉庆朝的重要大臣。

刘墉不仅是政治家,更是著名的书法家,是帖学之集大成者,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(其余三人为成亲王、翁方纲、铁保)。清朝徐珂称赞刘墉:“文清书法,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,清庙明堂之器,推为一代书家之冠。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。所谓金声玉振,集群圣之大成也。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,体格屡变,神妙莫测。”

上一章 林则徐 忆捷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纪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