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住偏僻之地的客舍,切记以下几点:一、不可半夜开门;二、不可与门外之物搭话;三、店家送来的的酒菜不可动;四、不可半夜明灯。
夜半开门请鬼神,门外之物亦非人,酒肉穿肠黄泉路,夜半明灯为谁来。
切记,切记。
——节选自《怪谈说》
守约跟着他一路走到了镇外,通过交谈,他得知了青年的姓名:钰凯。
而当得知他叫百里守约时,钰凯似乎有些惊讶,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神态。
走了很久两人都没有找到歇脚的地方,大部分地方都被水给淹没了,他们只能往高处走,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僻静。
终于在傍晚时,两人眼前出现了一家客舍,诡异的是在这被大雨洗礼过的山间小路上,到处泥涝不堪,唯独这家客舍灯火通明,仿佛像是凭空出现的一样。
直觉告诉守约这家客舍肯定不简单,处处透着诡异。但钰凯似乎没那么多戒备,收起伞带着他走近那家客舍。
离得近了守约才发现它并不如远处看起来那么完好,挂在外面的灯笼已经有些破旧,里面的烛火被吹得忽明忽暗。木雕的门框已经腐朽不堪,一用力就能把它给捏碎,还没进门,一股阴森森的寒气就把守约冻了一个哆嗦。
他身上的衣物本来就是湿的,被这阴风一吹,不仅起了一身鸡皮疙瘩,他还忍不住打了个喷嚏。
“很冷吗?”钰凯问道。
“还……还好。”
钰凯拉着他进了客舍,门厅里空无一人,本该摆满桌椅的地方也是空空荡荡地。飘忽不定的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。
“吱——”老旧的木质楼梯发出不堪重负的声音,听得守约头皮发麻。
钰凯领着他来到了一件老旧的客房前,推开门,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腐朽的木头气息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。
里面的陈设很简单,一张挂着破蚊帐的木床,一张缺了口的桌子,两个断了腿的木凳,还有几个掉色的茶杯。
守约怀疑这里到底是不是住人的。正在他思考之际,钰凯已经把门给关上了,他不动声色地里钰凯远了些。
后者并没有察觉到他的动作,只是从宽大的衣袖里拿出一套淡红金边的衣装递给他。
“穿着湿衣服总归不好,你先将这套换上吧。”
守约说了声谢谢,便接了过来。钰凯也背过身去,察看着房间的角落。
“好了。”
这是一身劲装,穿在最里面的是一套红黑的贴身紧服;围颈的红色披风一直遮掩到膝盖,披风上有黑金色的花纹做点缀;几根红金的巾条挂在后面的披风处,微风过,轻舞飞扬;脚上踩着的是红黑绣金靴。
只是看了一眼,守约就知道这套衣服肯定价格不菲。他低头看了看,总觉得有些奇怪。
看了半天他才反应过来,这套衣服不仅合身,后面还特意给他腾出来放尾巴的空间。
他刚抬头就看见钰凯打量探究的目光,他总觉得那眼神里还有些别的东西,只是还没细想,钰凯就恢复了常态。
“这套衣服很适合你。”
“啊,是吗。”
接着守约试探地问道:“钰凯家里是做什么的?”
“我啊?”钰凯笑了笑:“其实也没什么,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世家,只不过懂些粗浅的法术罢了。”
守约应道:“能教出钰凯这样的人,必不是普普通通就可以带过去的。”
“哦?我是什么样的?”钰凯好奇地问。
“嗯……温润如玉,谦谦君子。”
钰凯愣了一下,随后发出一阵笑声,打趣道:“你就不怕我是那种披着人皮的罗刹恶鬼,真正面目其实青面獠牙,凶神恶煞?”
守约忍俊不禁:“若真是那样,就算是我看走眼了吧。”
“其实……”
“叩叩。”
还没等钰凯说完,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断了他未尽的话,他皱了皱眉,却没说什么。只是朝守约比了个噤声的手势。
守约点了点头,缄口不言。
叩门声还在继续,只是钰凯移步到桌前,吹灭了桌上的蜡烛,顿时房间陷入到一片黑暗中。
房间一暗,叩门声就停止了,紧接着就是吱呀吱呀的脚步声,听声音是去了隔壁。
“叩叩——”敲门声在隔壁响起,“吱”地一声,隔壁的房门打开了。
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:“该走了。”
然后就是“吱呀吱呀”的踩木板声音,却只有一个人的脚步远去,很快声音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守约在黑暗里眨了眨眼,很快他就看清楚了钰凯的位置,在黑暗里视物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困难的事。
“刚才那是?”
“是给亡灵指路的人。”钰凯回答道:“这种在僻静地方出现的客舍一般叫黄泉客舍,这里面居住的都是一些枉死的亡灵,它们等待着指路人带它们进入黄泉。”
“若是活人住进这里,只要别搭理指路人,别回应门外的声音,住一晚后,第二天即可自行离去。如果回应了指路人,他就会带着你的魂魄去往黄泉入轮回;但若你回应的不是指路人,而是想抓替身的恶鬼,你的魂魄就会被囚禁在这里,无法离去。”
初闻这些事的守约感觉很新鲜:“那为什么要灭烛火呢?”
钰凯似是无奈地笑了笑:“你猜猜看?”
“是为了让它们以为这里没有‘人’,自行离去,对吧?”
“嗯,真聪明。”
还没来得及问下一个问题,又是一阵敲门声响起,还是刚才那个苍老的声音:“二位客官……老朽准备了一些饭菜,还请二位享用……”
守约看见钰凯轻轻地摇了摇头,还是选择缄口。
指路人在门外喊了几声,见房内无人应答,便拖着脚步渐渐消散。
知道守约想问什么,钰凯先开了口:“住在给‘别人’准备的客舍里,不管怎样,都还是会引来主人家的不满。”
“这倒也是。”守约想通了其中的道理,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