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本小说网 > 二次元小说 > 汉服知识普及
本书标签: 二次元  小科普  汉服     

杂裾

汉服知识普及

小露这一章要说的是杂裾,杂裾的争议还是蛮大的。

“杂裾”的说法是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《七发》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,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。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,已有较大的差异。比较典型的,是在服装上饰以“纤髾”。所谓“纤”,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。通常以丝织物制成,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,并层层相叠。所谓“髾”,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。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,走起路来,如燕飞舞。到南北朝时,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,去掉了曳地的飘带,而将尖角的“燕尾”加长,使两者合为一体。

“杂裾”或者袿衣,实际上在汉代就已经有了,东汉的经学家郑玄甚至以为上三代的翟衣就是袿衣的一种。

有人说杂裾不存在,若没有杂裾,晋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《洛神赋图》与《列女仁智图》中怎会有杂裾的人物形象呢?

《中国服装史》一书中明确指出有杂裾垂髾服

髾(shao)因形似旌旗而名之。

襳(xian)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,名为襳。

这样来看,杂裾应该是在长度在膝盖部位,接缝出数个三角形的髾,所以需要围裳遮挡住接缝的部位。这样其实是浪费布料的。

袿衣是否就是杂裾呢?袿衣被称为妖服,跟垂髾蜚襳是不是有关系呢?我继续查证。

唐代时舞俑的服装沿用了这种垂髾,但是做成了蔽膝,明显的感觉僵硬,虽没有东晋顾恺之画中人物衣袂飞扬的仙逸之气,却也有几分动感。

杂裾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倒菠萝式的(如图),一种是护裆盾牌式的,不论哪一种,都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明历史上有这鬼怪结构的裙子。至于《洛神赋图》等绘画中的神仙穿着,更大的可能性就是单纯的魏晋的一些襦裙上挂了许多飘带罢了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,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。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,已有较大的差异。比较典型的,是在服装上饰以“纤髾”。所谓“纤”,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。通常以丝织物制成,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,并层层相叠。所谓“髾”,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。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,走起路来,如燕飞舞。到南北朝时,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,去掉了曳地的飘带,而将尖角的“燕尾”加长,使两者合为一体。

小露“杂裾”出自西汉《七发》:“杂裾垂髾”,目窕心与”,同袍误读,认为“杂裾”为一款服饰,意为彩色装饰(或交错)的“裾”垂挂的“髾”。“垂髾”也出自西汉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中的“蜚襳垂髾”,西晋司马彪(243年-306年)认为“襳”是飘带,是袿饰;“髾”即“燕尾”,唐代李善注释这两个都是袿衣的装饰。所以这款服饰其实叫“袿衣”。 袿衣,汉末《释名·释衣服》说“妇人上服(意为上等服饰)曰袿,其下垂者,上广下狭,如刀圭也。”命妇才可穿着袿衣。《周礼·内司服》称袿衣是是王后的三翟礼服的遗俗,所以袿衣是女子盛装。演变到隋朝,袿衣还可作嫁衣(《隋书·礼仪志》)。

小露这种其实我了解的也不多,我只知道我是买不起的。😒

上一章 比甲 汉服知识普及最新章节 下一章 裋褐